引言:股票配资正规网站
“ 锂电回收企业金晟新能源再次冲击港交所IPO,在业绩大幅波动与激烈行业竞争下,其上市之路波折不断,前景充满变数。”
锂电回收企业金晟新能源的上市之路充满波折。近日,这家由李氏五兄弟创办的企业,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试图在资本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然而,其背后却是业绩的大幅波动和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此次冲刺 IPO,究竟能否成功,充满了未知数。
创业30年布局三地基地,估值120亿撑起兄弟60亿身家
金晟新能源的创业故事,始于广东茂名的李氏五兄弟 —— 李森、李鑫、李炎、李汪、李尧。1995 年,他们从茂名信宜来到肇庆高要,开启了创业征程。2005 年,五人共同创立高要市金业金属发展有限公司,投身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经过数年打拼,公司从一个仅有二三十人的小厂,逐渐成长为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民营品牌。
2009 年,国务院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这一政策信号被李氏兄弟敏锐捕捉到。2010 年,他们成立肇庆市金晟金属实业有限公司(金晟新能源前身),将业务拓展至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注硫酸镍生产,并积极向上游资源端探索。其中,现任董事长、总经理兼执行董事李森在公司发展中起到了核心引领作用。他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在发现锂电再生利用的机遇后,果断带领公司进军动力电池回收赛道。
2011 年,李氏五兄弟前往 “亚洲锂都” 江西宜春,豪掷 6 亿元开发当地有色金属资源。2014 年,金晟新能源在江西宜春万载县成立子公司江西睿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展锂电池正极材料、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业务,标志着公司全面发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 2015 年进入爆发元年,金晟新能源占尽 “天时、地利、人和”,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公司规模持续扩大,吸引了众多资本的目光。2021 年 7 月至 2023 年 2 月,金晟新能源先后完成 4 轮融资,融资额超 12 亿元,投资方包括中金资本、复星锐正资本等一众明星机构。2024 年,金晟新能源以 120 亿元估值登上胡润研究院《全球独角兽榜》,以此测算,李氏兄弟身家超 60 亿元 。
碳酸锂价格两年暴跌74%,营收三连降叠加三年净亏9.59亿
完成密集融资后,金晟新能源迅速推进 IPO 进程。2022 年 12 月,中金公司官网显示其启动上市辅导备案,2023 年 2 月辅导备案获证监局受理。然而,就在此时,锂电产业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显现,金晟新能源遭遇 “至暗时刻”。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 年、2022 年,金晟新能源分别盈利 0.69 亿元、1.51 亿元,但 2023 年却陡然亏损 4.73 亿元。公司在招股书中指出,碳酸锂平均价格近年大幅波动,2023 年较 2022 年下降约 43.5%,至 24.10 万元 / 吨;2024 年再降 66.8%,至 8.01 万元 / 吨;2025 年上半年则为 6.23 万元 / 吨,较 2022 年高点暴跌超 74%。受此影响,金晟新能源持续亏损,营业收入也不断下滑:2022 年至 2024 年及 2025 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分别约为 29.05 亿元、28.92 亿元、21.57 亿元和 9.37 亿元,2022-2024 年连续三年下降;同期年内净利分别约为 1.51 亿元、-4.71 亿元、-3.44 亿元和 - 1.44 亿元,2023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累计净亏 9.59 亿元 。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分析称,动力电池市场新进入者增多,市场份额分散,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需求即将进入平台期,市场竞争加剧将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空间,整体盈利能力面临下滑风险。
面对经营状况的恶化,2024 年 8 月,金晟新能源终止 A 股上市辅导,转而寻求港股上市。2024 年 12 月,公司首次向港交所递表,但招股书不久后失效。此次时隔 9 个月再度冲刺港股,凸显了公司对融资 “补血” 的迫切需求。
流动比率仅 0.5,18 亿短期债务压顶现金仅余 3661 万
除了业绩亏损,金晟新能源的财务状况也令人担忧。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公司最近一轮外部融资停留在 2022 年 12 月,距今已两年半。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均为负值;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持续减少,从 2022 年末的 2.11 亿元降至 2025 年上半年末的仅 3661 万元,降幅超 82%。
截至 2025年6月末,公司应付账款及票据高达3.35亿元,短期借贷及长期借贷当期到期部分突破18.10亿元,是期末现金余额的近50倍。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资产负债率高达73.3%,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仅为0.5,远低于1的安全线。这一数据表明,若不能尽快通过IPO融资,公司很可能面临现金流断裂的风险 。
根据招股书,金晟新能源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支付赣州生产基地处理退役磷酸铁锂电池项目的部分建设开支、拓展上游原材料资源、加强研发能力及人才引进、补充营运资金及满足一般公司用途。
全球市占率排名第二,却要直面邦普27万吨产能竞争
尽管金晟新能源面临诸多困境,但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锂电池回收再利用行业即将迎来风口。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预计全球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市场将持续快速发展,至 2030 年处理规模将达 1430 万吨,2023 年起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44.8%。这一增长态势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便是锂电池退役潮的临近。
一般动力电池寿命约 8 到 10 年,当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 80% 时,电池即面临报废,实际有效寿命约 5 到 7 年。若从 2020 年下半年中国电动车产业全面爆发算起,2025 年起国内将开启大规模电池报废潮,并将持续至 2030 年。
金晟新能源已提前布局,其再生利用业务覆盖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主流电池体系,下游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消费电子产品等锂电池核心场景。目前,公司已在广东肇庆、江西宜春和赣州布局三个生产基地。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公司综合再生利用能力包括:每年处理 10 万吨退役三元锂电池、4 万吨退役磷酸铁锂电池、1.8 万吨负极材料,以及年产超 7000 吨梯次利用电池产品。按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 年金晟新能源在全球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市场的产能与产量均排名第二 。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厂商盯上动力电池回收领域。除格林美外,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天齐锂业等锂电龙头也纷纷加码该业务。以宁德时代投资的邦普循环为例,2021 年 10 月在宜昌投资 320 亿元建设全链条一体化项目,2025 年 1 月又追加投资 50 亿元,计划年底建成 45 万吨新一代磷酸铁锂项目。据年报数据,截至 2024 年末,邦普循环已建立覆盖全球的回收基地,具备 27 万吨废旧电池年处理能力,是金晟新能源总处理能力的 1.9 倍;2024 年报告期内,其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量达 12.87 万吨,再生出锂盐 1.71 万吨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金晟新能源将如何突出重围,目前尚未给出明确答案。记者多次联系金晟新能源,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金晟新能源此次冲刺港股 IPO,是其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关键一步。行业风口虽至,但竞争激烈,公司业绩亏损、财务压力大等问题亟待解决。此次 IPO 能否成功,成功上市后又能否借助资本市场实现逆袭,都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提醒:内容来自:金晟新能源招股书、港交所披露易、公开新闻报道。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尾声:
“ 金晟新能源的上市之路充满不确定性,行业的发展机遇与自身的困境交织,未来究竟如何股票配资正规网站,市场正拭目以待。”